泰山书院,尊师重道书卷气

搜狐焦点-泰安 2022-03-16 10:18:43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凝望沧桑而沉寂的时光,碑帖庙宇,草木瓦砖。站到泰山下的一刻,那种来自时空穿越的震撼、久远情怀的触动,透过身躯袭来。 翻开由泰山石叠成的厚重历史书卷,山林深处传来的古韵书香,那些人、那些事,仿佛并不遥远。 北宋四大书院,徂徕书院居首,而泰山书院便是其前身。泰山书院,发出了宋代理学的先声,开启了宋代古文

凝望沧桑而沉寂的时光,碑帖庙宇,草木瓦砖。站到泰山下的一刻,那种来自时空穿越的震撼、久远情怀的触动,透过身躯袭来。

翻开由泰山石叠成的厚重历史书卷,山林深处传来的古韵书香,那些人、那些事,仿佛并不遥远。

北宋四大书院,徂徕书院居首,而泰山书院便是其前身。泰山书院,发出了宋代理学的先声,开启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序幕。

景祐二年冬(公元1035年),北宋著名学者石介,在奉符(今泰安)筹建泰山书院,邀请落拓不第、但学识渊博的孙复,来泰山讲学,而石介却甘愿作门徒,尊之为师。孙复、石介作为书院创始人的亲身践行,让尊师重道在书院蔚然成风。

示意图

起初,书院落在岱庙汉柏院内,名曰信道堂。年过不惑的孙复,居泰山,坐坛讲学,发扬尧舜禹汤、文武周公、孔子之道。后来,孙复、石介二人又来到泰山凌汉峰、原唐代诗人周朴的旧庵,名曰栖真寺(即现在五贤祠)。整顿院落,淋溉草木,聚徒讲学。石介尊称孙复为泰山先生,并把他与孟子相提并论。史称信道堂为泰山下书院,栖真寺为泰山上书院。

五贤祠

示意图

北宋开国初期,五代十国的战乱后,教育荒驰。加之魏晋以来,士子沉迷谈玄论道,师道之不存久矣。而石介推崇韩愈,重视师道,经常言道:后世耻于求师,学者之大弊也。

在泰山书院里,石、孙二人言传身教。石介讲《周易》时,每天来求学经义的学生络绎不绝,其必耐心解答诲人不倦。孙复认为儒家要弘扬大道,必先施之于教化,他撰写《易说》64篇、《春秋尊王发微》12卷,以此教化后人。

易说

春秋尊发卷

示意图

隋唐以来,专以辞赋取士,造成浮华文辞、空疏无用的学风盛行,而他们主张“文为道用”,鼓励学生“不惑传注”,对儒家经典提出自己的见解,这使之前死板保守的治学风气为之一新。

庆历二年(公元1042年),石介、孙复先后被友人举荐,入国子监直讲,二人传播的泰山书院的学术、道德,对当时京城才子贵人产生深刻影响。他们提出的放宽太学送考人数、举人发解要有听课时限等主张,使国子监学生从二三十人迅速增至数千人,宋初太学由此兴盛。

以石、孙二人为首的泰山学派,一反汉唐注疏之学的僵化,推动了宋代疑经改经学风的形成。孙复提出尊王之议,以明上下之分,正君臣之序;石介高扬儒家之道统,抨击浮华之风。他们的思想为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,并对二程产生了直接影响。

明上下之分,正君臣之序

示意图

石、孙二人离开泰山后,弟子们也相继出山为官,书院逐渐停止授业,书院风气却得以代代流传。

明代育英书院、青岩书院,清代徐公书院、岱麓书院、怀德书院等等,无不打出泰山书院的精神旗帜,成为“能使鲁人皆好学”风气体现,更使古老的泰山书院成为一方之望。

来源:绿城泰安桃李春风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